“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是每位學子心中崇高而又親切的師者形象。師者常以“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鞭策我們珍惜時光、篤學不倦;以“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期待我們“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我們常尊稱師者為“先生”,而“先生”又不僅僅指代老師,“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是先生的成就;“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先生的風骨;“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先生的擔當?!?024中國詩詞大會》第五期,讓我們一同仰望泰山北斗,共同致敬“先生”風范!
從文物古籍中看見“先生”的堅守傳承
應縣木塔,始建于11世紀的遼代,歷經千年歲月的洗禮,依然屹立在山西大地上,它被譽為“斗拱博物館”,是中國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跡,更是東方木構建筑的一座高峰。本期節目以模型復原的形式,再現應縣木塔“孤標紫塞勢崢嶸,西北長天賴此擎”的雄偉氣勢,并且講述了一段關于梁思成先生和中國營造學社的動人故事。作為中國古代建筑研究和保護的先驅者,梁思成先生以崇高的信仰和無私的堅守,激勵著我們為保護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而不懈奮斗。
節目中,國家圖書館常務副館長張志清引領我們步入國家圖書館《永樂大典》展廳,深入體驗古籍修復的精湛技藝。通過這一環節,我們認識了一個特殊的群體——“古籍修復師”。這群“妙手先生”以智慧和匠心精心呵護著每一頁古籍,續寫著千年的文化傳承。
從傳世名帖中看見“先生”的尊師重教
《醉翁亭記》由歐陽修撰文、蘇軾書丹。此碑立于歐陽修逝世后近二十載,每一筆都凝聚著蘇軾對恩師的深切懷念。在節目中,我們得以一窺這幅傳世名作的非凡魅力,筆畫間既顯露出內在的剛勁與堅韌,又流露出如行云流水般的灑脫與飄逸,靈動且富有生機。蘇軾通過書法,將對恩師的知遇之恩與滿腔敬意永遠鐫刻于心。同時,節目中還呈現了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的《寒食帖》,展現了蘇軾對生活的感悟、對藝術的追求,以及對世間萬物的深情厚意。
從少年夢想中看見“先生”的崇高使命
本期“千人千問”環節中,來自云南香格里拉的桂色小朋友,用純真無邪的童聲講述了自己心中那份淳樸而熾熱的夢想——成為一名小學老師。在他看來,“先生”是那些用知識和愛心播種希望的人,他渴望成為這樣一位“先生”,去灌溉更多渴望知識的幼苗。
節目也借“先生”主題,向那些默默奉獻在教育一線的老師們表達真摯的敬意。讓我們共同期待,在未來的教育舞臺上,能夠涌現出更多懷揣夢想、充滿激情的年輕教師,他們將以自己的知識和愛心,為孩子們的成長鋪設一條光明的道路,為祖國的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從詩畫傳情中看見“先生”的生活態度
詩詞與繪畫的交融,既彰顯了中國古典美學的獨特韻味,又凝聚了中華文化深層內涵的精髓,共同締造了一種別具一格的美學境界。而詩意與生活的和諧共融,則深刻展現了中國人對生活的獨特理解與追求。無論是山川湖海的壯麗景色,還是日常生活中的點滴瑣事,都能化作詩意的載體,流淌出濃郁的文化氣息。
在本期“畫中有詩”環節中,康震老師以其精湛的技藝,巧妙地將詩詞的雋永韻味融入每一幅畫作之中。每一筆勾勒、每一滴墨色,都如同流淌的詩句,訴說著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與追求。
康震老師筆下,既有“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的雄奇景象,也有“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的傷懷心境;既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的生活場景,也有“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的英雄豪氣。無論是描繪自然景色,還是抒發情感心境,都充滿詩意和韻味,讓人沉醉其中。
桃李芬芳映春風,敬獻深情于“先生”。《2024中國詩詞大會》第五期,讓我們以詩傳情、致敬“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