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第60屆“亞洲—太平洋廣播電視聯盟獎”在韓國首爾揭曉,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化節目《詩畫中國》獲得電視類娛樂節目大獎,這是《詩畫中國》節目播出一年后斬獲的又一份殊榮。自2022年8月28日首播以來,《詩畫中國》觀眾規模達3億人次,全網熱搜熱榜共計443個,節目話題閱讀量累計超27.4億次,推波一浪又一浪“詩詞熱”“書畫熱”“傳統文化熱”,也為我們這支多年來堅守文化類節目陣地的制作團隊注入了闊步前行的勇氣與動力。
以黨建引領創作 鑄魂文化傳承
《詩畫中國》的創意創作是從學思踐悟習近平文化思想中來,從總臺要求的“滿屏皆精品”的布局勾畫中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重要講話中指出:“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創作團隊敏銳地捕捉到將“中華美學精神”與“當代審美追求”相結合的重要性,通過不斷深化、內化、轉化為《詩畫中國》的創新模式。在整個創作過程中,我們守住“正心”,懷有“匠心”,永葆“進心”,通靈“詩心”,綻放“畫心”,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詩情畫意,以“思想+藝術+技術”的新融合,用中國式審美的新表達,向國內外展現出中國文化的光輝燦爛和新時代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以學習增強本領 賦能藝術實踐
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兼總編輯慎海雄同志在2023年新員工入職暨“五年培養計劃”啟動座談會上指出:思想的厚度與見識是媒體最核心的競爭力,總臺人必須“腹有詩書氣自華”,絕不能做一知半解、淺嘗輒止的“花花草草”和“肥皂泡”。作為一名黨員、一名青年導演,面對《詩畫中國》這樣一檔高站位、高定位、高難度、高期許的精品節目,從開始籌備的那一刻起,苦學惡補便成為我們的日常。“詩畫合璧”的全新節目樣態要求我們不僅要成為詩詞、書畫、文物“專家”,還要通曉古代禮儀、服飾與現代舞蹈、戲劇、曲藝等專業知識。
我和團隊的小伙伴們仿佛變成了“考研沖刺班”的戰友,桌上摞滿了《中國美術史》《中國美術五千年》等相關書籍,認真學習中國傳統繪畫知識。作為一支80%都是女導演的制作團隊,領導稱我們是一支娘子軍,正是這支娘子軍展現出了能挑千斤擔、能啃硬骨頭的極強韌性與戰斗力。大家放棄休息時間,多次拜訪故宮博物院書畫專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進行“小班學習”,針對單幅畫作的創作背景與藝術價值進行詳細深入地探討,抓住這寶貴的契機勤動腿、勤動手、勤動筆。歷經3個月,近20次推敲修改,導演組從初選的近千件經典詩畫作品中確定了第一季主要呈現的60余幅畫作及與之匹配的近百首詩詞,并提煉出了山河中國、風骨中國、靈韻中國、樂舞中國、四時中國、田園中國、匠心中國、禮儀中國、雅趣中國、營造中國、色彩中國11個主題詞,為每幅畫找到了價值表達的準確方向。
以創新實現突破 推動審美升級
創新不息、精進不止,持之以恒追求卓越、創造一流永遠是總臺人昂揚拼搏的號角。面對風格各異的經典繪畫作品,選擇什么樣的方式去呈現才能展現出它最大的特點和亮點,引發跨越時空的情感共鳴,成為了我們創作的最大難題。節目制片人、總導演田梅老師反復叮囑我們,要帶著新媒體思維去挖掘、設計每個選題,確保每一分鐘甚至每一幀都精彩。帶著逐幀雕琢的匠心,導演們不套模板、不走捷徑,以音、舞、劇、曲等藝術形式為“紙”,以XR、CG等科技手段為“墨”,以“思想+藝術+技術”的融合理念為“筆”,為每幅畫作量身打造可視、可聽、可感的“寫意空間”。
面對有著“宋畫第一”稱號的巨幅山水畫《溪山行旅圖》,我們以大山大水禮贊大國氣象的文化情懷為創作出發點,讓李光復化身畫作中的挑擔人,行走山間,于山巔發出“山高水長、物象萬千”的嘆誦。為了實現技術上的創新表達,我們請中央美術學院的學生用他們的畫筆將《溪山行旅圖》拆分為近100個絹畫元素進行后期CG特效制作,對樹木、山石、瀑布等景物進行了1:1還原,真正做到讓古畫活起來。而像這樣一個5分鐘作品的背后,是歷時幾十個小時的藍棚拍攝,長達兩個月的制作周期,以及上百人團隊的通力配合。節目播出后,網友評論道:“我真的看到了千年前范寬眼中的世界!”看到這樣的評價,大家都感到以我們團隊的汗水與努力換來億萬觀眾視聽震撼,值了!
一個最佳的選題不但要能夠提煉中華文化精髓、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還要能夠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符合世界進步潮流,《雜花圖》卷就是這樣進入了我們的視野。這幅長十余米的水墨長卷描繪了十三種各異的花草果木,展現了畫家徐渭極致的潑墨大寫意風格和極具韻律感的畫面表現力。兩位黨員導演楊冬璇和邱皓若迎難而上、獨辟蹊徑,她們結合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精神風骨,提出了“水墨交響”的創意,將《茉莉花》、德彪西《月光》和格里格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三首經典中外樂曲融合編創,結合數字化水墨場景,讓音樂觸發帶動畫作的筆墨,打造了一個獨特的兼具東方審美與世界感受的藝術表達。
以敬業精神攻堅克難 展現擔當作為
在文藝創作一線,我們始終牢記要勇于在“漩渦中心”工作,事不避難、敢想敢干、做到極致、不留遺憾。記得在錄制整季節目的最后一個文藝呈現《雜劇〈打花鼓〉圖》時,因為拍攝效果與設想的播出效果存在一定差距,田梅老師與導演組緊急決定對節目進行重新編排,即使這意味著要臨時尋找近五十名專業演員,而所有工種更是需要不眠不休50個小時才能保證在原定收棚時間完成拍攝。面對這項前所未有的“極限挑戰”,大家以極高的敬業精神和專業態度,從日落到日出始終在崗位上保持著戰斗姿態。
為了能夠在每周日晚給全國觀眾呈現一場“高品質文化盛宴”,在后期制作中,每一個畫面、每一個字、每一個讀音甚至每一個標點符號,都會經過選題導演、責任編輯、校對老師、詩詞繪畫專家以及總導演的“五級把關”。各級領導和相關導演從周三開始便不分晝夜多次參與審片,為求每一個細節盡善盡美,少則十幾次,多則幾十次地對成片進行修改完善,力求以最高品質保障節目播出。
可以說《詩畫中國》從無到有,從開始到播出的每一步都凝結著一個大家庭的努力和心血。我深感榮幸能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如今,《詩畫中國》斬獲亞廣聯大獎讓我們既驚喜又感動,驚喜是在于我們通過節目與觀眾達成了思想和審美上的共識,感動是在于我們看到了中華文化歷代傳承、走向世界的希望與未來。
今后,我們也將持續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創作靈感與強大力量,身披彩霞再出發,以“長風破浪會有時”的信心和“千磨萬擊還堅勁”的韌勁投入《詩畫中國》第二季的創作,再創佳績。